厦门市劳动模范——蔡慧农
“如果让我重新高考填报志愿,我还会选择生物学。”
蔡慧农教授说得很坚决,因为这是他一生孜孜以求、追逐梦想的事业。

他从1978年考取了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微生物学专业开始,便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生选择了发酵工程系工业发酵专业,毕业后进入厦门水产学院食品工程系任教师,直到后来从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教授岗位退休,几十年时间,都在从事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蔡慧农是集美大学科研特聘岗教授,食品发酵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学院党委书记。同时,他也是厦门市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5月,蔡慧农被厦门市政府授予“厦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大楼内, 有一个由厦门市总工会授牌、以蔡慧农名字命名的“蔡慧农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里,他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长期以来,以一种严谨的作风, 充分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和化学工程原理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服务,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许多跟蔡慧农接触过的同事、同行都说,他谦和、宽容,平易近人,不事张扬,总是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他担任学院行政领导工作后,教学、科研与行政事务集于一身,担子更重,工作繁杂,他却从未懈怠,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热爱的讲台和实验室。
蔡慧农拥有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他常常思考,高校具有科研优势,应该通过搭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平台,开辟一条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他说:我所追求的,就是能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蔡慧农和他的团队,专门致力于蜜柚果汁脱苦酶的发酵生产与蜜柚综合加工利用产业化技术、天然虾青素的发酵生产及其产业化应用、海藻胶提取与加工专用酶的发酵生产、经济海藻深加工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他的每一项研究课题,都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平和蜜柚是漳州的地方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它味道酸甜,营养成分丰富。
但是因为种植量大,出现市场滞销,只能依靠罐头等产品加工贮存和销售。
一次偶然机会, 蔡慧农从当地的一位朋友处获悉,他们想将蜜柚制成饮料,然而,直接榨成果汁后却夹杂着浓涩的苦味,难以入口。
蔡慧农从中受到启发,如果能将蜜柚加工成果汁,无疑可以为蜜柚的加工利用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蜜柚与其他水果不同,在深加工时,柚子中的一些物质会转化为苦味物质,产生浓重的苦味。首先必须解决“脱苦”难题。

▲时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市总工会主席詹沧洲(前排右二)视察我校蔡慧农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此,蔡慧农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蜜柚的脱苦研究。经过多年努力,蔡慧农教授主持蜜柚果汁脱苦酶发酵生产技术与蜜柚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现代酶工程技术,成功解决了“蜜柚脱苦”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们的研究果,为柚子资源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蔡慧农不无自豪地说 “以后在市面上,市民将能购买到蜜柚果汁饮料和无苦味的蜜柚原果汁了。”

2017年11月18日,由农业部、国台办、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暨第十九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州花博园举行,集美大学与平和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平和县人民政府—集美大学科研协作框架性协议”,蔡慧农教授的“琯溪蜜柚NFC果汁加工关键技术”与福建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研究合作协议。
该项目被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漳州市‘蓝火计划’产学研优秀项目”。
一生笃志于学,潜心于研,退休之后,蔡慧农教授闲不住,他时常回到学院实验室,继续发挥自己的“生物学”余热。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侄儿都先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
这不仅是一项事业的传承,更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生动地诠释了新时期劳模的时代内涵。